English

假乱真时假亦真

1999-06-2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●林一安 我有话说

几乎所有的博尔赫斯传记作家,其中包括著名阿根廷女作家、《博尔赫斯其才其人》一书(1964年初版,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出版社)的作者阿莉西娅·胡拉多博士,著名美藉乌拉圭文学评论家、《生活在迷宫——博尔赫斯传》一书(1988年初版,美国潘拉宫出版社)的作者埃米尔·罗德里格斯·莫内加尔教授,都把传主的诞生地定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闹市区图库曼大街840号那所大宅院里。如今,那地方已是阿根廷基督教女青年会所在地了。1992年夏或者说冬(7、8月份阿根廷正值冬季),笔者初访阿根廷时曾多次来过此地。我记得,当时我由该基督教女青年会一位和蔼可亲的女士陪同,怀着兴奋崇敬的心情,仔细参观了我心目中作家的家——博尔赫斯的出生地。博氏这处故居果然气派非凡:那是一幢一楼一底的建筑,高大宽敞。大门正面墙上,镶嵌着一块锃亮的大铜牌,上书:“豪尔赫·路易斯·博尔赫斯在这里诞生,本处已由尊敬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审定委员会宣布为文化景点,本世纪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一位作家于1899年8月24日在这里诞生。”走进黑漆铁门,便是铺着木地板的门厅。左侧,透过一排造型别致的玻璃门窗,但见郁郁葱葱,一片青翠。不难判断,是一座私家花园。我揣想,该是博氏孩提时代经常嬉耍的去处吧。右边,是一间大房间,据说昔日是博氏家族的起居间,现在已变成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接待室了。穿过门厅,是一个大厅,足足有一百平米。陪同告诉我,原先那是博家的客厅,今天已改为舞蹈排练场了。不过,青年会还时不时地在那里组织人练瑜珈,练气功。当然,举办有关博尔赫斯的各种学术报告会、讨论会,也是该大厅顺理成章的重要功能。上得楼去,便是大大小小十余间房间。一水儿木地板,明净亮丽,崭新如初,仿佛一百年的时光停止了流逝。陪同向我介绍说,那是博氏外祖父母、父母的卧室、书房、图书室、博氏的卧室、家庭教师的工作间,等等:陈设讲究,确实是大户人家。笔者在参观之前,读过不少有关资料,知道博尔赫斯出生的这座故居是他的祖母的遗产,他享年99岁高龄的母亲莱昂诺尔·阿塞韦多女士(1876-1975)也是在这里诞生的。博尔赫斯没有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:大约在他两岁的时候,博氏全家就迁移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北部帕莱尔莫区塞拉诺大街(现刚改名为博尔赫斯大街)去了。

临别时,陪同还非常慷慨地送给我一份复印的文字资料,说是一位阿根廷作家写的,是描绘这处故居的,可以参阅。

回到寓所,便拿出复印件细读。原来是一本书的前几页,讨论体,像是一种访谈录。再接着读,果不其然。访者名叫费尔南多·索伦蒂诺,是作家、记者、博尔赫斯研究家。书名颇直截了当,就叫做《博尔赫斯七席谈》,是访者与作家七次长谈的实录。博尔赫斯大概对这本书很满意,同时也很感激,所以他在专为此书撰写的简短序言里对索伦蒂诺很是推崇:

“……索伦蒂诺比我更为了解我自己的作品,因为我的作品是一次性写就的,而他对我的作品都是反复研读了无数次。”

看了博尔赫斯这番话,我自然对这本访谈录格外重视了。我发现,索伦蒂诺不仅熟读博氏的作品,而且对作家的生平也了解得细致入微,十分深入。他开门见山,向博氏提的第一个问题便是:“博尔赫斯是在什么时候、什么地方出生的?”关于诞生地,博尔赫斯本人对索伦蒂诺是这么说的:

“我出生在图库曼大街,在埃斯梅拉达大街和苏伊帕恰大街之间的那个街段(图库曼大街为东西走向,埃斯梅拉达大街和苏伊帕恰大街均为南北走向。每个街段的门牌通常编为100号———笔者注)。我至今仍记得,那时候,那个街段的房子,除了一家杂货店是座较高的建筑之外,都很低矮。我出生的那座房子要朴素得多。它有两扇铁窗,一扇大门正对着大街,上面还有一个带着门扣的门环。然后是门厅,之后是栅栏门,接着是大大小小的房间;旁边是院子和贮水池。贮水池的底部有一只石龟为我们净水……”

读着博尔赫斯的这段自述,比照着白天参观作家故居留下的印象,我觉得似乎有点不大对劲儿,两者好像相去甚远:我见到的分明是一座高大宽敞、富丽堂皇的楼房,而博尔赫斯亲口描述的却是一个平凡朴素的普通人家,难道作家故居已经花了大的力气,来了一番彻底的装修改造?……

不久,我结识了《博尔赫斯七席谈》的作者费尔南多·索伦蒂诺先生。我向他表示了我这一疑惑。他听罢,耸耸肩,两手一摊,笑笑说:

“您别着急。我会给您解释清楚的。”

后来,我回了国,这件事也就这么搁下了。

1996年年底,我接到索伦蒂诺寄来的一大包邮件。打开一看,除了他写的两本短篇小说集之外,还有一本新版的《博尔赫斯七席谈》。比起1973年初版来,1996年6月这个版本篇幅增加了将近三分之一,主要是修改、增补了大量的注释。翻看新版正文第一页,便发现索伦蒂诺在博尔赫斯所说“我出生在图库曼大街”这句话的后面,新添了一个注释号。一查,我不禁恍然大悟,因为释文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:

“注2:图库曼大街840号。这一门牌号的建筑现为阿根廷基督教女青年会所在地。宅第前厅有一块牌子,告示(其实是错误地)世人,该处乃博尔赫斯生地。事实是,现已有充分理由确定,博尔赫斯诞生的那座房子并不在那儿,而是在现门牌号为830号的一座宅第。”

原来如此!想必索伦蒂诺是下了功夫,做了一番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的,否则他不会这么大胆地力排众议,讲得这么斩钉截铁、理直气壮!不过,是否果如其说呢?我倒要打破砂锅问到底,想探探究竟了。我耐心地等待着。

机会果然来了。1998年8月,我再次飞往阿根廷。8月12日,我又来到了图库曼大街。840号宅院一切依旧:还是阿根廷基督教女青年会所在地,大门口“博尔赫斯在这里诞生”那块铜牌还那样锃亮,青年会工作人员还是那样和蔼可亲、礼貌热情地接待着访客,人们瞻仰博尔赫斯“故居”(我要打一个引号了)时的神情还那样兴奋、崇敬、虔诚……

我也找到了830号那座房子。但见大门紧闭,不过维修得倒还整洁,显然已经住上了人家。再仔细瞧,果然和840号不大一样,而且已经改成一家珠宝钟表店了。我还是借用博尔赫斯本人的描述,来看看作家的这座故居是什么样子的吧:

“……那是一幢平淡无奇的小房子,像当时大多数的房子一样,房顶是平顶的,有一条长长的拱形门廊……”

恰如其分,但也仅此而已!初看这两所宅第,我不禁感慨万千:那边,博尔赫斯“故居”被张冠李戴,却倍受呵护,供人瞻仰,名扬天下;而这边,博尔赫斯诞生地虽货真价实,且经索伦蒂诺“验明正身”,但他毕竟不如罗德里格斯教授和胡拉多博士声名显赫,真所谓人微言轻,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,所以真身前面依然门庭冷落车马稀。被聂鲁达誉为“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”的博尔赫斯先生若地下有知,一定会深感不安的吧!

这次,我约索伦蒂诺在图库曼大街附近一家咖啡馆见面。我一面呷着咖啡,一面向他倾诉我的惆怅:“830号和840号,到底哪家是博尔赫斯真正的诞生地呢?”

不料,索伦蒂诺哈哈大笑:“哪家都不是,林!当年的830号和840号都已不复存在了。据专家考证,当年的博尔赫斯诞生地就在如今的830号原址,过去编号为840号;而现在的840号那幢楼房却是在1930年左右兴建的,与过去的840号丝毫没有关系。不过,我们权且把840号当成一家博尔赫斯博物馆好了。人们在那里学习研究,也是对先生的尊重。再说,我已经提出问题,肯定有不少的人知道,你瞧,不是连你这位中国学者也知道了吗?我相信,事情迟早会有结果的。”

诚哉斯言!咱们等着瞧。几乎所有的博尔赫斯传记作家,其中包括著名阿根廷女作家、《博尔赫斯其才其人》一书(1964年初版,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出版社)的作者阿莉西娅·胡拉多博士,著名美藉乌拉圭文学评论家、《生活在迷宫———博尔赫斯传》一书(1988年初版,美国潘拉宫出版社)的作者埃米尔·罗德里格斯·莫内加尔教授,都把传主的诞生地定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闹市区图库曼大街840号那所大宅院里。如今,那地方已是阿根廷基督教女青年会所在地了。1992年夏或者说冬(7、8月份阿根廷正值冬季),笔者初访阿根廷时曾多次来过此地。我记得,当时我由该基督教女青年会一位和蔼可亲的女士陪同,怀着兴奋崇敬的心情,仔细参观了我心目中作家的家———博尔赫斯的出生地。博氏这处故居果然气派非凡:那是一幢一楼一底的建筑,高大宽敞。大门正面墙上,镶嵌着一块锃亮的大铜牌,上书:“豪尔赫·路易斯·博尔赫斯在这里诞生,本处已由尊敬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审定委员会宣布为文化景点,本世纪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一位作家于1899年8月24日在这里诞生。”走进黑漆铁门,便是铺着木地板的门厅。左侧,透过一排造型别致的玻璃门窗,但见郁郁葱葱,一片青翠。不难判断,是一座私家花园。我揣想,该是博氏孩提时代经常嬉耍的去处吧。右边,是一间大房间,据说昔日是博氏家族的起居间,现在已变成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接待室了。穿过门厅,是一个大厅,足足有一百平米。陪同告诉我,原先那是博家的客厅,今天已改为舞蹈排练场了。不过,青年会还时不时地在那里组织人练瑜珈,练气功。当然,举办有关博尔赫斯的各种学术报告会、讨论会,也是该大厅顺理成章的重要功能。上得楼去,便是大大小小十余间房间。一水儿木地板,明净亮丽,崭新如初,仿佛一百年的时光停止了流逝。陪同向我介绍说,那是博氏外祖父母、父母的卧室、书房、图书室、博氏的卧室、家庭教师的工作间,等等:陈设讲究,确实是大户人家。笔者在参观之前,读过不少有关资料,知道博尔赫斯出生的这座故居是他的祖母的遗产,他享年99岁高龄的母亲莱昂诺尔·阿塞韦多女士(1876-1975)也是在这里诞生的。博尔赫斯没有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:大约在他两岁的时候,博氏全家就迁移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北部帕莱尔莫区塞拉诺大街(现刚改名为博尔赫斯大街)去了。

临别时,陪同还非常慷慨地送给我一份复印的文字资料,说是一位阿根廷作家写的,是描绘这处故居的,可以参阅。

回到寓所,便拿出复印件细读。原来是一本书的前几页,讨论体,像是一种访谈录。再接着读,果不其然。访者名叫费尔南多·索伦蒂诺,是作家、记者、博尔赫斯研究家。书名颇直截了当,就叫做《博尔赫斯七席谈》,是访者与作家七次长谈的实录。博尔赫斯大概对这本书很满意,同时也很感激,所以他在专为此书撰写的简短序言里对索伦蒂诺很是推崇:

“……索伦蒂诺比我更为了解我自己的作品,因为我的作品是一次性写就的,而他对我的作品都是反复研读了无数次。”

看了博尔赫斯这番话,我自然对这本访谈录格外重视了。我发现,索伦蒂诺不仅熟读博氏的作品,而且对作家的生平也了解得细致入微,十分深入。他开门见山,向博氏提的第一个问题便是:“博尔赫斯是在什么时候、什么地方出生的?”关于诞生地,博尔赫斯本人对索伦蒂诺是这么说的:

“我出生在图库曼大街,在埃斯梅拉达大街和苏伊帕恰大街之间的那个街段(图库曼大街为东西走向,埃斯梅拉达大街和苏伊帕恰大街均为南北走向。每个街段的门牌通常编为100号———笔者注)。我至今仍记得,那时候,那个街段的房子,除了一家杂货店是座较高的建筑之外,都很低矮。我出生的那座房子要朴素得多。它有两扇铁窗,一扇大门正对着大街,上面还有一个带着门扣的门环。然后是门厅,之后是栅栏门,接着是大大小小的房间;旁边是院子和贮水池。贮水池的底部有一只石龟为我们净水……”

读着博尔赫斯的这段自述,比照着白天参观作家故居留下的印象,我觉得似乎有点不大对劲儿,两者好像相去甚远:我见到的分明是一座高大宽敞、富丽堂皇的楼房,而博尔赫斯亲口描述的却是一个平凡朴素的普通人家,难道作家故居已经花了大的力气,来了一番彻底的装修改造?……

不久,我结识了《博尔赫斯七席谈》的作者费尔南多·索伦蒂诺先生。我向他表示了我这一疑惑。他听罢,耸耸肩,两手一摊,笑笑说:

“您别着急。我会给您解释清楚的。”

后来,我回了国,这件事也就这么搁下了。

1996年年底,我接到索伦蒂诺寄来的一大包邮件。打开一看,除了他写的两本短篇小说集之外,还有一本新版的《博尔赫斯七席谈》。比起1973年初版来,1996年6月这个版本篇幅增加了将近三分之一,主要是修改、增补了大量的注释。翻看新版正文第一页,便发现索伦蒂诺在博尔赫斯所说“我出生在图库曼大街”这句话的后面,新添了一个注释号。一查,我不禁恍然大悟,因为释文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:

“注2:图库曼大街840号。这一门牌号的建筑现为阿根廷基督教女青年会所在地。宅第前厅有一块牌子,告示(其实是错误地)世人,该处乃博尔赫斯生地。事实是,现已有充分理由确定,博尔赫斯诞生的那座房子并不在那儿,而是在现门牌号为830号的一座宅第。”

原来如此!想必索伦蒂诺是下了功夫,做了一番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的,否则他不会这么大胆地力排众议,讲得这么斩钉截铁、理直气壮!不过,是否果如其说呢?我倒要打破砂锅问到底,想探探究竟了。我耐心地等待着。

机会果然来了。1998年8月,我再次飞往阿根廷。8月12日,我又来到了图库曼大街。840号宅院一切依旧:还是阿根廷基督教女青年会所在地,大门口“博尔赫斯在这里诞生”那块铜牌还那样锃亮,青年会工作人员还是那样和蔼可亲、礼貌热情地接待着访客,人们瞻仰博尔赫斯“故居”(我要打一个引号了)时的神情还那样兴奋、崇敬、虔诚……

我也找到了830号那座房子。但见大门紧闭,不过维修得倒还整洁,显然已经住上了人家。再仔细瞧,果然和840号不大一样,而且已经改成一家珠宝钟表店了。我还是借用博尔赫斯本人的描述,来看看作家的这座故居是什么样子的吧:

“……那是一幢平淡无奇的小房子,像当时大多数的房子一样,房顶是平顶的,有一条长长的拱形门廊……”

恰如其分,但也仅此而已!初看这两所宅第,我不禁感慨万千:那边,博尔赫斯“故居”被张冠李戴,却倍受呵护,供人瞻仰,名扬天下;而这边,博尔赫斯诞生地虽货真价实,且经索伦蒂诺“验明正身”,但他毕竟不如罗德里格斯教授和胡拉多博士声名显赫,真所谓人微言轻,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,所以真身前面依然门庭冷落车马稀。被聂鲁达誉为“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”的博尔赫斯先生若地下有知,一定会深感不安的吧!

这次,我约索伦蒂诺在图库曼大街附近一家咖啡馆见面。我一面呷着咖啡,一面向他倾诉我的惆怅:“830号和840号,到底哪家是博尔赫斯真正的诞生地呢?”

不料,索伦蒂诺哈哈大笑:“哪家都不是,林!当年的830号和840号都已不复存在了。据专家考证,当年的博尔赫斯诞生地就在如今的830号原址,过去编号为840号;而现在的840号那幢楼房却是在1930年左右兴建的,与过去的840号丝毫没有关系。不过,我们权且把840号当成一家博尔赫斯博物馆好了。人们在那里学习研究,也是对先生的尊重。再说,我已经提出问题,肯定有不少的人知道,你瞧,不是连你这位中国学者也知道了吗?我相信,事情迟早会有结果的。”

诚哉斯言!咱们等着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